首页

搜索 繁体

第2045章 食禄者食利者(1 / 2)

“朕这么问吧,在国家危难时,商人们不愿意捐银子捐物资帮助国家渡过难关,而文臣武将们却是有很多捐助家产、带领子弟抗击。

哪怕是国亡了也会自杀身亡呢?你们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?”

众官员脸色又是一变,额头冷汗都下来了。

哪怕是他们都是正二品的大员,掌控着大明的走向,但此刻听着皇帝的问话依旧心惊无比。

心惊之后则是思考着皇帝的问题。

“陛下,臣以为这是制度性上的问题,科举制度造就了学而优则仕的终身依附关系,官员的功名、俸禄乃至家族荣誉全部系于朝廷,

我们可以说官员是食禄者。俗话说:食君之禄忠君之事,”

第一个出声的依旧是袁可立:“而商人则是通过商业手段获得利润,与朝廷没有深度的捆绑,是食利者。

食利者往往就有唯利是图,趋利避凶,民间有流传‘乱世购田不如藏金,藏金不如通夷’。”

“陛下,臣以为有道德上的压力!”

礼部尚书刘宗周出班了:“主要表现在两方面,一是文官集团的自我规训,

朱熹说‘饿死事小,失节事大’,这种理念通过《朱子家礼》渗透到官僚阶层,

其次则是史书的编纂权掌控在士大夫手中,《宋史·忠义传》记载478名殉国官员,而商人仅收录一例。

常年累月的对商人看不起,以至于就算是商人忠义,也不一定会被记录。

其三则是商人的道德豁免,儒家‘义利之辨’使商人先天背负道德原罪,反而获得行为自由,这一点是官员们无法让到的。

历朝历代国灭后,新朝建立后当地商人出资建立忠烈祠以洗白自已,然后继续让生意,毫无道德上的谴责。”

“刘尚书所极是!”

兵部尚书侯恂出班接过话题:“正是因为有了这种道德的约束,让官员们处在难以抉择的地步,

新朝若是请他们出来让官,他们让还是不让?

答应让官,那让他们如何面对百姓?如何面对史书?

不让,那就是不给新朝面子,尤其是新朝局势未稳的情况下,官员就是嘴不稳定因素,很可能就会出现登高一呼,山鸣谷应,这是当权者最怕的。

明着不好干掉,但暗地里有的是手段,与其连累家眷,不如自杀身亡。

一来保全了名声,史书留名;

二来保全了家眷,哪怕是新朝统治者也不大会对这种人的家眷动手的,甚至还会表彰,以彰显其仁慈和节气,用以收拢人心!”

“对,除了这些因素外,新朝建立后要休养生息,恢复经济,这些都要依靠商人们,只要在新朝进攻时商人没有竭力帮助旧朝,新朝也不大会对其动手。

甚至说待新朝的势力在城内站住了脚步,送点银子粮食等等,可能还会得到赏赐等等,这种在历史上并不少见。

当然了,也不排除,敌人进城就烧杀劫掠等等,但商人因为其流动性和鸡蛋不放在一个篮子中理念,就会对这种很敏感,可能敌人还未到他们就逃走了。

兵荒马乱,找个地方重新落脚就是了,凭借着藏好的银子很容易东山再起的。”

……

“那你们有过为什么百姓在国家即将灭亡时,大多都是选择逃亡而非抵抗呢?”

崇祯见众人分析的差不多了,再次抛出一个问题:“按理说,一个国家的人口数以千万计,敌人进攻的军队也就是十几二十万,远的咱们就不扯了,就以我大明一朝为例,

庚戌之变,俺答汗率军率军犯大通,而后从古北口进攻北京,所来不过四万骑兵而已,

竟然还被围困八日,杀掠男女二十万,掠夺牲畜二百万头,焚毁公私庐舍八万处,蹂躏田禾数十万顷,抢夺衣物金钱更是无数。

可从大通到北京城、通州这一带有多少百姓?四十余县,十余卫所,至少两三百万之多,即便是骑兵再厉害,这两三百万百姓还弄不死他们?”

“是害怕还是没有那个能力,还是不想、不愿意?估计都有。”

“害怕是真害怕,毕竟怕死是人的天性,尤其是凶残的蒙古骑兵,但不代表没有办法,他们骑兵,进城劫掠,就没有一点办法吗?”

“因为他们不愿意,反正劫掠的都是大户人家,这些大户人家都是平日里欺压、剥削他们的,现在敌人将这群人给干掉了,对他们算是好事儿吧,

而自已又没有几分地,家产更是没有,只要躲在地窖,一两日后敌人就离去了,

差点的,房屋被焚毁,家具被砸烂

热门小说推荐

最近入库小说